市发展改革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实景三维 城市级 地形级 划分 市发展改革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市发展改革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4-02-04 15: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市级有关单位,各区县(市)发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

现将《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5月10日

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宁波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关键时期,是聚力建设高质量经济、高能级城市、高颜值环境、高品质民生和高效能治理体系,奋力打造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发力期,也是机构改革后,基础测绘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整体业务的组成部分,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应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做好新服务、实现创新发展和服务大局的黄金时期。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服务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由政府财政投入、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基础测绘实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权威性、战略性的信息资源,是承载其他信息的基底。“十四五”期间,基础测绘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空间位置定义、空间关系定义和统一空间表达方式的职能角色以及作为国家一项制度化重要基础工作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其建设成果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国防现代化发展中意义重大。

为适应发展新形势,满足新格局下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治理、国家安全等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的新要求,把握政府、企业和公众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新变化,在国家基础测绘事业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条例》《宁波市地理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等法规与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市基础测绘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本规划空间范围为宁波全市域(包括陆域与海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基础测绘总体水平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

一是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日趋完善。完成宁波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NBCORS)北斗升级改造,组建浙江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中心宁波分中心,基本实现全市域GPS/GLONASS/北斗系统网络RTK服务覆盖。持续优化全市高精度平面和高程控制基准网,完成136个GNSS C级控制点、10875个一级GNSS点以及671个二等以上水准点定期复测。全面启用宁波市2000坐标系,促进测绘基准建设的统一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二是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持续丰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航空航天、地上地下、陆地海洋全覆盖空间支持。强化全市遥感影像统筹获取,建立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宁波节点,实现优于2米分辨率和0.8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季度覆盖,0.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实现年度覆盖,优于0.2米分辨率航空影像累计获取23639平方千米,自2017年起实现市区年度更新。完成全市1:2000比例尺地形图全覆盖并实现年度更新,1:500比例尺地形图实现城市建成区基本覆盖,建立基于遥感图斑的变化发现和更新机制。开展全市域机载激光航空摄影,首次获得全市建成区密度不少于6个点/平方米、非建成区密度不少于1个点/平方米的激光点云数据,制作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完成全市1370平方千米三维实景建设,开展全市电子地图年度更新,完成全市230万地名地址库建设,构建与公安和基层社会管理联动更新机制。强化地下管线排查与更新,完成全市九大类58778千米地下管线数据排查工作,建立基于综合测绘成果的准实时更新机制。海洋地理信息资源持续丰富,测制象山和杭州湾海域1:1万比例尺水下地形图613平方千米、1:2.5万比例尺水下地形图1368平方千米。

三是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完成自然资源部试点项目“智慧宁波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打造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时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自然资源规划、交通、环保、发改等500多个图层数据的关联汇聚和融合共享,有效支撑各行业196个智慧化应用系统的运行,为全市政府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提供了“无处不在”的时空数据底板。完成“宁波市动态位置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城市重点区域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监测,促进城市的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为宁波“城市大脑”注入鲜活动力。组织编制宁波地形挂图、标准样图,完成《宁波都市区协同发展地图集》,每半月发布《阿拉芈月图》,截至目前共发布110期,关注百姓生活需求,结合社会热点,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专题地图服务。

四是地理国情常态监测机制初步建立。完成市县两级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获取了由10个一级类、58个二级类和135个三级类共409万个图斑及要素构成的全覆盖、高精度地理国情家底数据,首次发布《宁波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构建宁波市地理市情统计分析和监测指标体系,科学揭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宁波市地理市情普查与监测平台,形成横纵结合、市县统一的地理国情监测载体。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理国情监测的实施意见》,结合城市发展热点和重点,逐年开展基础性监测和专题性监测,构建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机制。

五是应急测绘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修订《宁波市测绘与应急保障预案》,健全省市县应急测绘联动协作机制,实现区县(市)两级应急业务联网协同,初步建立反应迅速、协调有序、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全市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强化区县(市)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建设,新组建鄞州、镇海、奉化、余姚、象山等5支应急测绘队伍,配备长航时无人机航摄系统、多平台激光雷达采集系统、高光谱成像传感器等先进装备,初步具备全天候、长航时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实施一系列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为超强台风“利奇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应急测绘保障。

六是测绘科技创新水平再创新高。“十三五”期间,大力培育创新载体,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引进低空无人机遥感及多源传感器、陆地移动测量系统、无人船测深系统、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处理生产线等设施,构建了高性能GIS云服务环境、分布式运算集群,搭建了市级卫星影像数据处理环境,基本形成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格化和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和制定涉及数据生产、管理、应用等领域的4项国家级技术规范、2项省级技术规范、3项市级地方标准。

七是测绘地理信息管理规范高效。出台全国第一部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地理信息资源管理条例》,同步配套地理信息资源目录编制、采集更新、平台服务、数据安全应急预案等7项政策文件,形成测绘地理信息管理“1+7”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综合测绘改革,出台《宁波市建筑工程项目综合测绘实施办法》、《宁波市综合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规定》、《宁波市综合测绘名录库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制定《宁波市综合测绘成果数据规范(暂行)》《宁波市规划放线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导向和具体措施。印发《宁波市空天信息产业规划》,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分中心落户江北,低空无人机遥感应用市场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基础测绘发展仍不均衡,基础测绘成果的现势性、覆盖范围、重大项目推进等参差不齐;二是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存在短板,地下空间、海洋测绘、三维实景等服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据资源覆盖不足、常态化更新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需要继续深化,应急测绘快速响应能力需要强化;四是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宁波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对基础测绘的需求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宁波战略新定位赋予基础测绘事业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宁波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甬舟深度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打造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战略牵引平台,都需要从全域覆盖、跨界融合、改革创新等多个视角,加快建成海量、精确、立体、动态的全空间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推进时空大数据关联融合与共享服务,为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数据资源、空间分析和知识服务等支撑,大幅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服务能力。

新业态发力需要基础测绘展现新担当。当前,我市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时代,这一新变化对基础测绘服务和产品的丰富性、准确性和现势性均提出更高要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工程,支持新基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项目高质量发展,需要测绘地理信息充分释放其地理空间数据和专业技术优势,提升人机交互、数据挖掘、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据资源高效释放价值作用,支撑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助力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数字政府新模式指明基础测绘前进新方向。深入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形成即时感知、智慧决策、高效服务、精准治理、智能监管的数字政府,需要推动地理信息与政务信息的深度融合,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建设具备业务空间数据深度融合,空间应用数据深入挖掘,主题空间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服务能力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升跨部门的信息协调、业务协同和资源协调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自然资源“两统一”赋予基础测绘新任务。机构改革后,测绘地理信息成为自然资源管理整体业务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需要将地理信息资源覆盖广度和内涵由地表为主向地上地下一体化、陆地海洋一体化拓展,需要以“三维宁波”实景数据库为基底,整合国土资源、海洋、矿产等现状调查数据,叠加规划管控、动态监测和社会经济类数据,构建地上地下、陆海相连的三维地理信息“一张图”,促进形成精准治理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测绘注入新动力。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网络通信和新型空间探测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也为基础测绘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国家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在轨运行数量不断增加,测绘地理信息获取向全天候、准实时方向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全面革新将大幅提升海量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及并行实时处理能力;人工智能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加快构建以自动化、智能化、知识化为特征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体系。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要求,切实扛好唱好“双城记”、当好模范生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服务、两支撑”这一根本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全力推进新型测绘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宁波特色的测绘地理信息标志性产品,构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格局,助力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强化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基础测绘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形成全市基础测绘“一盘棋”工作格局。

需求牵引,强化服务。准确把握新时期宁波战略定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需求,保障重点、兼顾储备,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提高地理信息供给能力,实现按需测绘、精准服务,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优质服务和支撑保障能力。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数据获取与处理、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强化测绘地理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为我市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开放共享,保障安全。健全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部门间地理信息实时共享。完善地理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妥善处理成果安全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鼓励和包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应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成以“全市统筹、陆海兼顾、智能高效、按需服务、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测绘核心供给能力、支撑保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监管能力,努力打造全国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示范区和引领区,为经济社会发展、市域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保护提供空间支撑和驱动作用。

——进一步优化完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全面建成陆海一体、三维高精、北斗为主,兼容其他系统的新型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体系,加密布设20个卫星导航基准站,开展陆海一体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实现陆域毫米级、海域±3cm精度,实现全面、高效、稳定的高精度基准服务,全面提升全市现代测绘基准体系服务能力。

——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构建全覆盖、高精度、高频次、立体化的地理信息资源体系,重点推进全域“实景三维宁波”数据库建设,提供精度更高、质量更优、更新更快、内容更全、方式便捷的地理信息产品,全力打造支撑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升测绘高质量支撑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服务链条,拓展时空信息云平台应用服务深度和广度,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更加全面,地图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应急测绘服务保障更加有力,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应用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进一步提升测绘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战略,完善“产学研用”协调创新机制,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基础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向智能化发展,建成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人才队伍。

——进一步提升测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适应新形势的计划统筹、共建共享和成果汇交的制度体系,深化综合测绘改革,强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监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体系。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优化现代测绘基准,构建北斗定位服务体系

优化完善北斗高精度空间定位基准设施,形成覆盖全市域陆海国土,大地、高程、重力控制网三网结合的现代化高精度测绘基准体系,为社会各界提供动态、三维、高精度的空间定位基准服务。一是加快北斗高精度空间定位基准设施建设。完成浙江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中心宁波分中心建设,持续优化升级宁波市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NBCORS),实施北斗三号地基增强系统升级和国产化改造,加密布设基准站并实现信号多链路传输,全面提升高精高效服务能力。建设宁波时空位置服务“一张网”,持续引导和推进我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社会化和行业应用,为各行各业提供动态位置及授时等综合信息服务,加快北斗产业发展。二是构建新一代陆海统一的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进一步提升全市陆海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建立深度/高程基准高精度转换模型,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精确、可靠的海洋测绘基准。三是统筹协调全市现有测绘基准设施和资源,推进基本平面、高程控制网和工程控制网的复测、优化与更新,维护各类成果的有效性、准确性与权威性。

第二节  丰富地理信息资源,构建空间治理数据体系

针对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重大需求和薄弱环节,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对海洋国土、地下空间、内陆水体等科学有效覆盖,逐步形成从平面到立体、室外到室内、地上到地下、历史到现在、高精度、可感知的权威动态的时空信息“一张图”,探索省市县分级协作的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构建市域空间治理数据体系。

持续丰富地理信息资源。统筹推进市域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遥感时空资源库、实景三维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地下空间数据库的全覆盖,重点开展全域“实景三维宁波”数据库建设,有序推进近岸海域1:1万水下地形、滩涂和海岸带地形测绘数据建设与更新。

实现空间数据的持续动态更新。建立健全基础地理信息分要素动态更新机制,探索构建基础测绘区县(市)两级协同分工采集、联动更新、信息逐级汇聚的新模式,为自然资源“一张图”的空间关系提供法定、根本依据。

实施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治理。研究空天地一体化全息测绘、众源泛在测绘等技术,探索地理实体、城市场景的智能化表达形式,构建“分布式存储、逻辑式集中、一站式服务”的多级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集成并融合自然资源管理要素、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及管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基础数据,构建权威准确的“市域空间治理一张活图”。

第三节  健全公共服务链条,构建时空数据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从数据生产向综合服务转型,实现为社会各级提供精细化、立体化和实时动态的时空大数据服务。

构建时空大数据服务中心。深化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推进时空大数据关联融合与深层次开发应用,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强化“五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多业务协同应用能力,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为高标准打造“数字政府”,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高质量数据资源和多元化、智能化、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支撑。持续完善动态位置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共享与服务模式,健全互联网动态位置大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进一步扩充动态位置数据源,深入研究人地关系城市脉动模型,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更智能的静动态位置服务。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知识化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惠及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的地图文创和科普产品。

构建准实时应急服务体系。构建全市统筹、行业联动、市场参与的应急测绘保障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同有序、场景可视、平战结合的应急测绘管理体制,重点推进与安全事故、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防火的协同联动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和装备在风险识别、风险防控、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灾害调查、灾后重建等工作中的应用,重点装备高性能无人机多载荷航空测绘应急系统(涵盖激光雷达、热红外、倾斜摄影相机等传感器),构建5G应急数据传输网络,配备影像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多源信息集成分析、应急成果快速服务等现代化测绘地理信息应急装备,不断提高覆盖全市陆海域、“天空地”一体、高适应性、高机动性的应急测绘能力和“第一时间”现场地理信息快速处理、分析与共享服务水平。

夯实自然资源规划业务管理支撑能力。围绕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按照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与自然资源有关业务在任务内容、技术规范、工作机制、成果应用等方面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在数据获取、处理与分发、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基础测绘支撑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的机制、产品、技术、服务和业务体系,为自然资源各项业务管理提供科学的全空间立体化数据本底、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撑。重点针对自然资源多要素综合管理需求,运用现代空间探测、信息网络、多传感器协同等技术手段,开展自然资源要素快速获取、变化发现、智能分类、时空统计和动态建模等关键技术研究,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执法督察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持续开展基础地理信息产品优化研究,增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时空信息服务功能和数据融合集成能力,丰富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集,形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基底,支撑国土空间变化和自然要素综合分析。

第四节  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区域协同服务体系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深化三省一市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助推长三角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互联互通,强化与舟山、台州的协作互动,推进甬舟一体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全力支撑周边城市和乡镇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保障宁波都市圈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联动升级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级支撑、全城美丽”的市域统筹发展新格局,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金南翼。

第五节  深化创新引领战略,提升测绘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战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多方共同参与,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的科技创新模式。一是着力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建立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和协同共享机制,细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构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平台和智库体系。二是增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精尖装备建设,突出引导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攻克测绘基准融合与服务、空天地一体化的多源遥感数据准实时获取、自动化数据处理、信息挖掘分析、地理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与集成创新。三是积极探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交流和奖励机制,重点引进与培养高层次测绘战略科技人才、测绘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青年技术骨干,构建与新技术、新业务、新能力相适应的基础测绘队伍新体系。

第六节  实施改革驱动战略,提升测绘事业发展动能

全面贯彻执行“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测绘行业管理效能。一是进一步理顺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完成《宁波市测绘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健全基础测绘项目管理、质量管控、成果共享与服务等规章制度,为构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格局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深化综合测绘市场改革。持续推进测绘“放管服”改革,以综合测绘改革为抓手,加强综合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健全地理信息市场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营造公平、开放、有序的地理信息市场环境。三是探索地理信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研究地理信息数据权属界定、交易流通相关政策,促进数字红利释放,助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四是健全数字资源安全防护体系,探索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新模式,基于国产密码技术破解敏感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保密与共享应用的矛盾问题。

第四章  重大工程

第一节  北斗高精度定位基准设施建设

构建北斗定位基准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浙江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中心宁波分中心,建设全市陆海域覆盖的北斗高精度空间定位基准体系。全面完成NBCORS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功能优化,分区域分阶段实施北斗高精度空间定位基准站网加密工程,按照基准站间距“城镇空间优于20km、生态和农业空间优于30km”的布设原则,加密布设20个基准站点,提升GNSS高程测量精度和可靠性;扩展信号传输链路,提升全市域GNSS空间定位覆盖能力,提高系统服务稳定性。

打造新一代陆海统一的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实施全市陆海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二期工程,实现陆域毫米级、海域±3cm的精度,推动GNSS高程测量在宁波全域替代四等水准测量;在重要海域、海岛开展GNSS/水准/验潮并置观测与联合数据处理,研究建立无缝衔接的垂直基准面模型,建立理论深度基准面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之间的精确转换关系,实现陆地高程基准与海洋深度基准的统一,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精度可靠的海洋测绘基准。

拓展高精度空间定位应用服务。建设宁波时空位置服务“一张网”,打造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服务新模式。一是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短报文差分(RDSS)定位服务,研究建立北斗短报文应急救灾系统和地质灾害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北斗在宁波市应急管理和地质灾害“整体智治”方面的应用。二是针对全市重点高架桥梁、高层/超高层建筑等安全监管对象布设定位传感器,结合NBBDCORS获取监测点毫米级形变监测信息,实现监测对象安全状况数据的实时回传、分析和自动预警,支撑应急调度和“平安城市”建设。三是积极发挥电子围栏、虚拟观测、在线数据处理等特色技术服务功能,推广NBBDCORS在数字经济、智慧交通、港口物流、精细农业等领域的社会化应用。

第二节  航空航天遥感应用中心建设

打造宁波市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推进航空航天对地观测体系和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市遥感影像统一采集、处理、共享应用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域综合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高质量遥感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服务。

强化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统筹获取。打造宁波市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积极对接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健全全市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管理和分发机制,进一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常性及突发性任务相结合的航空航天遥感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全市卫星遥感“311”覆盖体系,实现分辨率优于1米卫星影像3个月覆盖一次、分辨率优于0.5米卫星影像1年覆盖一次、分辨率优于0.2米航空影像全市域年度覆盖一次、SAR影像全市域年度覆盖不少于16次。构建高分辨率迅捷对地观测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按需获取高光谱、热红外、夜光遥感、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等不同类型遥感影像,形成光学、高光谱、激光、雷达等多种载荷协调观测、多分辨率互补的高频次、业务化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和数据保障体系,为开展长时间序列下的城市感知专题研究和自然资源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构建多源多尺度遥感时空资源库。加快推进现有遥感数据处理软硬件设备升级和技术研发,提升海量多源遥感数据准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处理能力。按照基准统一、标准一致的方法,建立航空航天遥感正射纠正产品、融合镶嵌产品、样本库产品、信息解译产品以及行业性专题产品。开展多时相遥感影像动态变化图斑全面一次性提取,建立遥感变化图斑数据库。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空间规划、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业务需求,制定变化图斑分类体系、编码规则、数据标准、数据共享和开放类别等,建立自然资源遥感专题产品,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增值信息服务,形成全市多源、多尺度、多级别的遥感时空资源库。

深化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定期发布全市遥感时空资源库和变化图斑服务产品目录,建立“应用主导、时效优先、分工协作”的遥感资源在线分发服务体系,促进卫星遥感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为全市生态文明评价、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空间优化管控、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提供遥感技术支撑服务。重点推动遥感技术在地表自然资源分布与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监测与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多尺度“实景三维宁波”建设

开展“实景三维宁波”建设顶层设计,构建全市陆海统一、地上地下全覆盖的数字孪生空间,不仅提供全市自然资源家底的基础空间载体,更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精细化的空间支撑,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

市域三维地形场景建设。省市县协同开展规划期内全市高精度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获取1次,其中平原区域点云密度优于16点/平方米,其他区域点云密度优于6点/平方米,生产高程精度平原区域优于0.15米、丘陵区域优于0.35米、山地区域优于0.5米的数字表面模型产品,同步生产高程精度平原区域优于0.2米、丘陵区域优于0.5米、山地区域优于0.7米的数字高程模型产品。融合1:2000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产品,市级统筹实施全市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地表模型年度更新,建设几何精度好、分辨率高、现势性强,覆盖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市域地形时空三维场景。

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库建设。按照“全市统筹组织、精度分区划分、区县(市)分级实施”原则,分区分级推动城市级实景三维数据库建设,构建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一体化三维综合数据“一张图”。一是在2021年至2023年内逐年推进城镇空间内分辨率优于3cm的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和农业空间内分辨率优于5cm的农村住宅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实现集中建设区实景三维模型全覆盖。二是依托地下空间设施普查成果,按需推进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地下轨道交通、地质岩层等结构化实体三维模型建设,为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和利用前景,推进城市立体发展和地下空间安全利用提供精细化及可视化的基础数据支撑。三是重点针对港口开发、海域滩涂开发、重点海岛礁等海洋空间资源监管,适时开展海洋实景三维模型建设。四是针对城市重点关注的道路、立交桥梁等构筑物,采用无人机/车载激光扫描技术完成高精度道路模型动态更新。

市域实景三维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采用“市县统一、兼容共享”的模式,建立实现二三维联动管理、空间展示、空间分析、业务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域实景三维服务平台。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框架,以“实景三维宁波”数据库为基底,融合自然资源现状数据、规划及管控数据,为自然资源业务管理提供立体化、精细化的“3D+”空间信息服务,试点推进“实景三维宁波”数据库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土地储备出让等方面的业务应用。按照共享和开放类别,通过实景三维服务平台为全市提供社会化应用和增值服务,促进实景三维数据库在国民经济建设、城市综合治理、城市公共安全与灾害应急等方面更深入广泛的应用。

第四节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工程

大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与更新。探索建立市级统筹、区(县)具体负责、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持续开展全市1:500地形图整合工作,扩大1:500地形图的覆盖范围,重点补充测绘城镇空间1:500地形图,按需实施农业空间1:500地形图覆盖;按照“外业应统尽统、内业统分结合”的原则,推进1:500比例尺地形图与地籍图、不动产权籍数据等开展一体化更新,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完善基础地理信息分要素动态更新维护机制,建立众源地理信息和变化图斑相结合的更新机制,实现1:500、1:2000地形图重要要素的日常性动态更新、其他要素年度增量更新,形成日常维护、快速更新与周期更新相结合的多层次更新维护模式。建立健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果汇交制度,针对汇交成果的更新质量、现势性、更新范围按年度开展评估工作,研究全市统一的地形图标准数据编辑软件和标准数据检查软件,确保大比例尺地形图成果的鲜活性和准确性。

地下空间资源普查。立足于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和空间集约利用,开展全市地下空间普查工作,建设全市统一的地下空间数据库,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立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开发利用和权属管理。建立地下管线滚动(动态)更新机制,在全市地下管线普查基础上,基于“综合测绘”成果增量更新包,及时跟踪新增地下管线建设,持续更新和维护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平台。

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精神,按照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求,加强海洋测绘关键技术研究,省市联动开展近岸海域1:10000、1:25000水下地形测量,重点实施杭州湾南岸、石浦港、象山港、三门湾等近岸海域1:10000水下地形测量,适时推进沿海滩涂(潮间带)测量工作,按需推进重点海域和全市主要江河湖泊、重大水库等水体1:2000水下地形测量,打造海洋专题地图等多样化海洋地理信息产品,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供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第五节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治理工程

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行业部门应用需求,开展地理实体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地理实体分类和编码体系,提出市县级地理实体测绘分级标准和不同地理实体施测精度,探索涵盖地理实体数据众源获取、智能处理、融合建库、耦合服务的新型基础测绘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建设省市县分级协作的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向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的转型升级,推动“固定产品提供”向“典型产品+按需组装与自动化综合服务”的转变。建立基于变化区域、要素更新的数据维护机制,实现省市县动态联动更新。

基于地理实体时空数据库,集成并融合自然资源管理要素、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及管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类基础数据,依托城市级大数据中心体系,建立“一数一源”更新追溯机制,以空间载体有机衔接和管理各类经济社会数据,推进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空间化,构建权威准确的“市域空间治理一张活图”,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无处不在”的时空数据底板,全面支撑自然空间、人造空间和未来空间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

第六节  时空大数据高质量支撑服务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智慧宁波时空信息云平台,融入宁波城市大脑(大数据中心平台),实时汇集、融合城市各种时空信息,提升时空大数据分析、信息挖掘和知识服务、决策服务能力,建设具备业务空间数据深度融合,空间应用数据深入挖掘,主题空间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服务能力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时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助力我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助推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展时空云企业版建设,通过建立云上社区,提供开放空间地理信息资源体系,探索平台由资源提供型向产业服务型的转型升级思路。实施动态位置大数据服务工程建设,积极引进百度、腾迅、移动、联通等多源动态位置大数据,建立健全实时人口分布信息、居住\工作人口分布及画像信息、城市迁徙信息、职住联系信息等互联网动态位置信息更新和维护机制,研究多源互联网大数据和地理信息资源的融合模式,开展人地关系城市脉动模型研究,升级改造动态位置大数据平台,面向各政府部门提供各类动态大数据增值服务,为解决公共交通、城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等重大社会问题提供更智能的决策支持和解决手段。实施时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密码升级改造工程,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密码支撑体系,建设统一的市级密码服务平台,完成相关示范应用系统改造,实现国产密码技术在时空数据生产与管理、时空信息综合服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提升高精度时空数据的在线服务能力和离线分发管控能力,保障时空大数据安全可控共享。

应急测绘服务保障工程。进一步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机制并纳入市级应急联动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力量,统筹装备、队伍、数据等资源,形成区域协同、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服务机制,构建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开展常态化省市县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演练,强化应急测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一代应急测绘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高性能无人机多载荷航空测绘应急装备,构建基于5G传输网络的现场地理信息应急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地区应急测绘地理信息储备数据库,形成由应急现场勘测、应急数据快速处理、灾情解译与分析、应急成果准实时桌面端展示、应急前线快速保障服务等组成的规范化应急测绘业务流程和产品体系,为我市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提供及时精准的现场应急测绘保障服务。

公共地图产品开发与制作工程。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甬舟深度一体化、“美丽宁波”和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向社会公众提供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成果和建设成就的专题地图产品。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地图产品保障服务,打造自然资源地图知识库,研发全要素、多维度、时空监测的自然资源系列用图。深入挖掘宁波文化的鲜活内涵、个性魅力和历史传统,形成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地图知识库,打造具有宁波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科普等衍生产品。创新多样化地图服务模式,拓展和创新多媒体地图、实景三维地图、互联网地图等多形态地图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地图需求。开展公共地图产品的整理、挖掘及应用,建立地图资源目录库和图库。

第七节  区域协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立足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一体化测绘基准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长三角南翼现代测绘基准体系跨区域、跨城市协作,推进卫星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融合,实现长三角南翼现代测绘基准统一与动态维持。建立互联共享的地理空间信息云平台,逐步推进宁波都市圈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和实景三维等互联互通,实现空间数据融合共享,为区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第八节  测绘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细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文件,设立宁波市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强化院士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已有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围绕北斗导航定位、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等领域打造1-2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研究,探索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测绘地理信息协同创新联盟;推进我市测绘地理信息智库建设,重点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技术发展预测;持续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登记、成果转移转化等制度,健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高精尖测绘装备建设。统筹谋划全市测绘基准基础设施资源,开展兼容北斗三号卫星的相关设备更新换代,配置高精度、高智能化观测设备和通讯设施等,保障基准框架精度和可靠性的维持与提升;为了更好地利用遥感数据的时-空-谱优势,进一步推进服务宁波市域的超高分辨率光学、高光谱、SAR、LiDAR、热红外等新型遥感卫星天基系统建设,重点建设搭载多光谱、红外、激光雷达等多传感器的智能化无人机遥感装备,强化超精细室内外一体化地面移动测量数据采集能力,提升全空间地理信息获取感知能力;大力开展测绘新基建设施建设,引进GPU云平台、泽塔云等高性能平台,基于5G传输网络加快智能化数据处理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测绘地理信息海量多源数据汇集、存储以及地理空间计算等服务。

强化核心技术研发。研究基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多光谱影像、SAR影像、LiDAR点云、倾斜影像、视频影像等多源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技术,重点攻关多源异构遥感数据密集型计算、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智能解译、模拟人类感知的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国产密码和区块链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涵盖地理实体众源获取、智能化处理、融合建库、耦合服务等新的基础测绘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研究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泛在网等新技术与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敏感知、遥感机理、三维模型、数据挖掘与地理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实现面向复杂地貌地物和复杂环境的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智能、精确提取。

创新基础测绘技术标准。适应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管理和服务的需求,促进新型地理信息数据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推动基础测绘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按照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总体要求,把握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围绕新型基础测绘、实景三维宁波建设、海洋测绘、地理信息共享交换等重点工作,强化标准的制修订,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基础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市级统筹、市县联动的基础测绘纵向工作机制,完善任务编制、下达、执行及绩效考评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厘清职责、明确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规划实施,推动全市基础测绘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节  完善法规制度

贯彻执行《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等法律法规,适时修订调整《宁波市测绘管理办法》。加强基础测绘成果和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地理信息成果更新与共享机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与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制度,以重大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安全保护为重点,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及时加强重大情况会商互通,有效预防、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切实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统筹全市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与综合测绘重大改革协调机制建设,全力支撑“最多跑一次”改革服务。

第三节  强化经费保障

将基础测绘纳入市、区县(市)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建立各级财政基础测绘稳定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测绘地理信息投资整合力度,将部分基础性测绘地理信息重点工程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并予以财政资金保障,逐步推进全市“一个口子”采集的测绘地理信息统筹机制。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保障资金依法、合理使用。

第四节  强化人才建设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先引进掌握测绘地理信息国际领先技术的高端人才,突出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快构建与新技术、新业务、新能力相适应的基础测绘队伍新体系,培养造就一支由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骨干和生产单位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队伍,为我市测绘地理信息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原文下载:市发展改革委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关于印发《宁波市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